欢迎光临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通知公告

江苏省科教影视协会召开协会与高校共同创建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9-09-26 09:07:00 浏览次数:736 发布者:sa 作者:编辑部 来源:编辑部

N68A6826.JPG


9月20日,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在省科学传播中心会议室召开协会与高校共同创建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座谈会,会议讨论了省科教影视协会与高校共同创建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创作室如何进行管理、协会与高校如何协同开展工作、如何激励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等展开了讨论。座谈会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13位专家参加,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蔡峰、融媒体中心主任范中华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省科教影视协会秘书长张学超主持。

座谈会上,省科教影视协会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共建创作室的背景和创建的意义,并对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的概念、宗旨,创建流程、共创学校的“优先”权益与责任以及创作室的管理办法做了详尽表述。

座谈会上,出席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创设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是一件非常及时、有意义的好事情,对全社会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对青年人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实现“工艺”融合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议题,大家还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和个人体会充分发表了看法,特别是对创作室的管理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省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省科教影视协会副理事长蔡峰表示,协会将充分考虑专家们的意见,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快拟定好共创协议和创作室的管理细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建立起来。


下面是与会人员的发言摘要:

N68A6811.JPG


张学超(省科教影视协会秘书长):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可以用16个字进行简要表述:社团性质,校、会共创,学校管理,协会指导;其宗旨是为了培养优秀科学影像创作人才,促进高校影视传媒、动画及数媒艺术等专业更好地实现“工艺”融合,激发广大学生热爱科普宣传、创作科普作品的热情,加强会、校联系以便开展深度合作。

创作室的创建流程为:学校自愿申报,协会审核挂牌。

学校申报创作室需满足“四有二定”:有固定场地、有专人管理、有专用设备,有管理规程,定期开展活动,定期展示成果。

为了促动共创,协会将给创作室“13个优先”,其中包括创作室师生优先加入协会,优先参与各级评奖,优先承接中国科协、省科协的项目,学生优先获得实习和就业的推荐机会等。

2020年5-6月,协会计划举办首届江苏省大学生科学影像节。影像节包括作品展示、论坛、产学研对接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将集中展示全省大学生在科学影像创作方面的成果,搭建学校和行业、部门等用人单位面对面的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融合。


唐小平(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创作室是按照学生社团管理还是按照实验室进行管理,值得商榷、讨论。

由协会牵头给了我们学校一个平台,是非常接地气的,能够把政府平台资源和各个学校联系在一起,尤其可以让理工科院校更能发挥办学特色。这件事情本身是利国、利校,尤其是有利于我们师生的。南京市有很多所高校,建议创作室先扎扎实实地在南京推出来,因为交通等各方面便利,联系也方便,希望大家能齐心合力把这个活动做好。

我们要更多地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活动,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宣传要到位,但不要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受惠的面就那么一点。因此,我非常希望把学生的获奖作品(第五届江苏省科普工艺作品大赛)能够进行巡展,能够有专家评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更多知识。

今天有这么多专家参加会议,相信我们会把这个平台搭好。


N68A6873.jpg


刘刚(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教研室主任):学校要委派至少一名教师参与创作室的管理及教学工作,其中一人任创作室的主任,我觉得还需要向协会报备。因为创作室是由校、会共建,协会的工作制度和高校的管理制度有所不同,这两个制度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把这个在协议当中写清楚,这样有利于学校和协会的共同发展。

创作室的管理,我觉得参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比较合适一点。


N68A6880.jpg


于众(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科学影像创作室是一个有利于学校之间、专业之间以及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一个特别好的一个事情。这个平台的搭建,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创作室的创建,可以把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利用整合,学生也可以得到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创作室的管理由学校按照协会、社团性质的管理办法去运行,省科教影视协会给予业务指导。

对创作室的管理,我觉得一定要把协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融合,让创作室在协会和学校都能得到一个很正式的身份。参与到创作室的老师和同学们,能真正参与到我们协会里面,开展的每项活动,都能真正得到收获。

我还有两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第一点,创作室所在的学校或院系,可以优先获得中国科协、省科协或者协会举办的各类活动的承办、协办单位的资格。既然如此,由于每个学校都会跟相关企业或政府有一些活动或者联系,能不能在这方面稍微再进步一些,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还有一个就是宣传。创作室的职责之一是,创作室以学期为单位,创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与科学、科技、科普相关的作品,并自觉利用相关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之前我们学院参加一些比赛,我们从前期的运行,学院和系里面的公众号就开始推,在各个群里面发布,老师们和同学们就会主动去转,包括比赛入围,获奖消息等,都会从公众号里面全部挑出来,这样的话宣传力度更广一些。


$XBE33J)I}YSD%MRWY`{JKE.png


卢晓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教师):科学影像创作室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好,因为我以前在做项目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社会项目跟我们大学的一些教学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脱节,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的程度不高。所以,针对科学影像创作室,我说一些具体的想法。我觉得既然要做这件事,首先要让学生和老师有事做,这样这个事才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又能产生效益。

我希望创作室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融入一些时尚和潮流的东西,如果仅仅是在做一个活动、展赛或是比赛,跟传统的做法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建议可以做科技展示。比如说博物馆、科技类的会展,或者一些科技类主题的临展。所有这些展览当中都需要大量的科学影像做服务,而这一类的影像,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公司和企业去承担制作的。

学院派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有非常多的创作思想、创作理念和艺术潜力,这些比公司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开放的思维。所以,希望协会能结合这类的一些科技展览,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这一类的科技展览的作品创作之中。如果做到这些,我们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去参加大赛,还可以应用到的社会当中,创作室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更大,才还会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积极性。

学院派另外一方面的优势是创作作品比一般的商业公司要用心,学生有机会参与创作,也有利于科学普及。

协会可以跟一些自媒体进行合作做一些活动,包括抖音、快手,可以发挥学校的学科特长,发挥教师的领域专长。

希望协会真正的把创作室这件事做起来,让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去,要做一些对学校有一定的好处、能带来社会效益和价值的活动。


7SF[}457CJT{7Y@HEKOXCVJ.png


张伟强(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传媒系影视编导教研室主任):在学校建立科学影像创作室,我认为非常适合我们学校,因为我们学校学生比较多,创作的作品数量也会比较大,还可以分担教师的一部分常规性的工作。

创作室的工作条例,希望能再细化一下。还有,希望能扩大创作室开展的活动的传播途径,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

大学生的创作目的其实都是以兴趣爱好为主,协会举办(承办)的大赛要跟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结合起来,老师就可以在广告创作课、导演创作课上去积极宣传这个比赛,然后把比赛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一次作业,让学生必须去完成这个作业。

学影视专业的同学,对科技、科普不大敏感,他们对科普类作品了解不多,需要多看一些作品,让他们发现科普作品原来是这样做的,原来还可以这么好玩。也就是说,如何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8@1Y2D(MA[AE)L@23UGJ9J5.png


严昊(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传媒系主任):关于科普作品大赛,应该投什么样的作品,以及什么样的主题是符合要求的,可以请专门的老师做一个微课,时间不用太长。

通过建立工作室,我们可以和各个高校之间进行一个交流,平时大家工作都挺忙的,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通过共建工作室我们有机会向专家教授进行一些求助,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也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能把学生更好地培养出来,能够改善科普作品创作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


WJNZCN9BK7XSI%F}ASTW33T.png


白卫国(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对创作室的管理,协会和学校可能会有一点冲突,比如对设备的管理,人的管理,包括时间的管理,建议跟各个学校签协议的时候,需要去明确一下。

有很多的工科专业,特别缺科普类的纪录片,如果大家能把创作室推广下来,沉下心来,花几年的时间,现状可能会改变很多——这个需要学人文、学广告、学影像的人共同来做这个事情。


KJU3FRIN3_}0V0S8ZZ~9P10.png


屈雅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之前有工科学院的老师跟我们说,他们特别想要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科普类作品,但觉得不够专业。这几年,背靠学校的学科优势,我们成立了无人机航拍主题创新区,学生的航拍作品也拿了一些奖。但总体上来说,没有系统性,比较随意。现在省科教影视协会牵头成立科学影像创作室,就有了组织性、自觉性。

我们做这个事很有意义,目前,我国总体的公民科学素养不高,这跟我们的科普、科学传播不是很发达有关系。

协会能不能尝试做培训?也许集中的面对面的培训可能比较困难一些,因为学生比较分散,也不可能集中到一起。我觉得还是通过网上教学比较好,协会可以制作一些培训课程。

建议协会建一个科普作品的资料库,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对我们的老师和都好,能方便地获取这方面的资源,这是一个建议。另外一个建议,我们应该和科技出版社联合起来,共同建立教材资源库,方便教学与学生课外的学习。


1X$O}F%P2[_FX6LA9TDC8%C.png


王辉(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系主任):创作室要有一个清晰的运作模式,以下几种方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是课题模式,协会发布课题给大家申请,是个科学研究的模式;第二种是评奖模式,这个奖怎么去吸引师生去参与要思考清楚,对师生的成果认定要起作用;第三是项目模式,协会利用资源优式承接相关科普横向项目,委托发布给各创作室实施;第四就是自媒体模式,我们做的一些科普视频,可以通过微信、抖音公众号推送给大家,这种没有利益、没有金钱的荣誉,仅是点赞和关注就能推动创作,要是能做到有流量,那也就有了公益价值和商业价值。


%HJV[X_C0K5P5$BW{$3`V(Q.png


赵澄(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副教授):科普创作需要人去推动,作为教师,有推动的义务。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需要靠人的力量积极推进,作为教师,我们有推动的义务。学生对于公益作品是熟悉的,但是对于科普公益作品创作是陌生的,他们不太清楚表达哪些主题、如何表现,这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与讲解。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对于“科普”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比较基本的层面,比如说创作大多集中在垃圾分类、海洋环保的议题——较为单一、片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急需通过科普进校园的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拓展与丰富他们的认识。
    今天我们讨论创设“江苏省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的议题,如果仅仅建一个空壳非常简单,重要的是如何落实科普进校园,具体该怎么实施呢?我觉得首先可以从高校专业课程切入,比如说通过摄影课、影视广告或动态广告等课程的课题设计导入,这样平时就可以积累科普大赛作品。其次可以通过结合实践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以赛促教”的形式宣传活动赛事,例如,我们学校每一个专业都有实践创新课程,我基本上是以大赛内容来主推技能训练,这样做,专业课程内容体现出实践与创新内涵,学生在修学分的同时,也磨炼了参赛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江苏省科教影视协会”,时时关注科普。今年的“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我校荣获10项大奖,成果显著,以上心得供专业课老师参考。
    第三,我觉得一定要以科研为主导,吸引众多教师参与,比如说可以鼓励高校教师结合“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的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课题,引导怎样进行影视、动画及数字媒体等专业的“工艺”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研究。此外,要激励学生参与到影像工作室日常活动中。省内科技单位的实习与就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大,比如可以策划一系列实习、就业等活动,结合各大高校学工口径上的项目展开。 
    最后,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广泛利用自媒体进行科普作品传播,他们现在对传统媒体不是特别感兴趣,喜欢动态的媒介,例如短视频、抖音这类新兴媒体,要利用他们喜爱的资源进行快速传播。我深感利用新媒体公益传播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室”及正在策划中的“首届江苏省大学生科学影像节”具体做扎实了,通过上述手段进行传播,相信很快就能形成品牌效应。


V%PSLT@Z6D8M%FL6S`]HZWN.png


唐朝(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工科类院校自己就有非常大的科普影像创作需求,因为高校的院系之间相互不认识或者是不熟悉,这些活就找不到人来做,他们只好在外面找一个影视创作公司去制作。其实像我们这种专业类的学院,我们老师和学生在影像创作方面是非常专业的。所以说,通过协会的牵头,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互相了解对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需求,可以扩大彼此的影响力。

希望协会和工作室都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让一些需要这方面创作的单位,通过这个平台找到我们学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


)8YDF5@6HXYQSN9I8{%KF~W.png


穆奕君(南京财经大学动漫研究所主任 副教授):创作室的任务,可以通过大学生实践或者课堂教学,把任务分组下发,可以肯定,这个活动是很有价值的。围绕创作室的任务,首先我们要精选并选准主题,一年做十几个,我们是有信心的。其次,我们会从产品研发开始,最终将呈现出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经济学的优势学科的相关科普系列作品,甚至周边相关衍生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等。

现阶段新媒体活跃度较高,我们前期研发的表情包、短视频等等都是可以做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平台更好地使师生作品落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补充一下,我的一个设想,关于科普经济学这部分,如果做成十二生肖经济学的科普,将是一个有趣的展示,因科普是科技加人文,使大众能够在感受趣味的同时增长知识,同时还有较好的公众审美提升功能,以及娱乐好玩的体验。现在是个泛娱乐的时代,怎么样把科普作品做得既科技又有趣,能奠定我们成功的基础,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只要有一两个作品出来,在全国就会有一定的口碑。